
屯子叫「淋屯」,罗权敏一直觉得不得劲。 他是淋屯的屯长,1979年生人,个子不高脸庞黝黑,显然,那是常年风吹日晒和终日劳作的结果。 听老一辈人说,淋屯原来叫凛屯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不知在哪一次记录时被弄错了,这座原本就不知名的屯子由威风凛凛的「凛」,变成了「淋」字。这个地处广西西部群山深处、封闭了数百年的屯子一共有80户人家,其中政府核定的贫困户就有19家。贫穷,加上一个奇怪的屯名,屯长罗权敏觉得有些抬不起头来。



「现在医院那块儿全部拆除了,我在上面种玉米。」平时污水处理厂实行三班倒,一班一人,看门兼配料以及观察污水池的变化,其中的一个白天守门老头说道。 宿舍楼除了少数空闲着,很多能修葺的都被常屯的居民利用上了。在一幢爬满丝瓜和藤蔓的楼里,住着一位生于1949年的吴姓老人。他当过民兵,上过反越战场。他是三合村从2015年10月16日开始经过全面识别建档立卡的345户贫困户中的一个。 近年来,社会各界都参与到扶贫攻坚当中去。对接他这一家的第一书记是吴小刚(事实上他对接三合村的所有贫困户),来自广西文联,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笔名叫李约热的作家;工作人员是梁志安,来自大新县卫生监督所,此前是一名司机;而在地帮扶联系人则是五山乡中心小学的林瑛老师。 精准扶贫就是打通乡村的最后一公里,「扶贫要求经常入户,不仅关心他们的——两不愁,即吃饭不愁,穿衣不愁。还要关心贫困户——三保障,也就是住房安全保障、基本医疗保障和义务教育保障。」说起前面两个「不愁」和「保障」,扶贫队员们并不太头疼,但是对于义务教育保障,则耗费了层层帮扶人员的苦心。 一个都不能少 「我离不开这里的孩子,他们也不准我走。」何老师是五山乡中心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。去年,县教育局要调她去县城的学校,她再三考虑之后,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。 五山乡中心小学与乡党委乡政府打对门,隔着一条街。学校大约有学生300人,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72名。三合村也有教学点,前身是一个有着两三百学生的完小,现在却只剩下10名学生:其中5个在读一年级,5个在读二年级。


「微信这种现代化工具正在改变乡村的沟通方式,现在三合村很多人都用这个,用它与外地的亲人聊天、说话,用它知道发生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讯息,用它做生意,卖养殖的竹鼠、速生桉、八角,他们把很多东西卖到了很远的地方。」吴小刚说道。 开车不停地在五山乡各条道路上往返的吴小刚,最近甚至碰到了一个在路边花丛中寻找马蜂、进而循马蜂飞往的方向再寻找蜂巢的人,那人一边用望远镜观察马蜂的动向,一边在用微信与外地人视频,商量着如何把蜂蜜送过去——那个上午,他已经得了七八斤野蜜,前一天,他得了十二斤。 而常常在黄昏时分,吴小刚会在村委会通往五山乡中心小学的路途上,遇见淋屯屯长罗权敏,他开着摩托,搭着放学的小儿子,速度很快。对于淋屯这样的贫困地区而言,发展教育的速度是该更快一点了。
作者:黄惊涛文中涉及到的未成年人,均使用化名。
编者按
「微光·乡村力量」是微信派推出的地域纪实类栏目,我们想去探访,下沉世界中灿若繁星的与微信有关的故事。不仅去捕捉乡村中故事和人物的闪光,也去感受坚强生活者的韧性、淳朴者的力量。乡村是城市之外更广阔的空间,去往幅员辽阔的大地才是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最终的方向。乡村从衰老走向振兴,默默地坚守、返乡的勇气、少年的孤独、老年的孤单······都与我们有关,而微信作为「国民应用」,微信支付作为国内地理渗透最好的移动支付工具,究竟为乡村带来了哪些改变呢?这个栏目,我们将去寻找答案。
乡村就是故乡,哪怕微光也是希望。
继续阅读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
- 我的抖音
- 我的抖音
-
评论